创新多元教育模式 延伸课堂学习空间
2018-02-28 00:26:34 作者 / 课程发展中心,历史教研组

近日,由学校历史教研组团队精心策划制作的慕课《抗战的十五个瞬间》在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课平台正式上线。该慕课由学校校长助理黄桂兰老师领衔,历史教研组全体教师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历时10个月之久精磨而成。这既是我校历史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附中创新教育模式,大力推行信息化教学,引领课程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

自2017年5月开始筹划到课程上线,从确定选题、书写教案、撰写脚本,到最后录制剪辑,期间历史组的老师们经历了无数次“头脑风暴”,最终形成了从宏观叙事到微观诠释,以教师独特的视角切入讲述抗战历史的慕课。

在制作过程中,团队教师遇到几个关键的问题:首先什么样的主题适合首期慕课?正当教师们一筹莫展之际,教育部要求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令大家心头一亮。抗日战争,民族危亡中的家国情怀正是新时代学生需要近距离触摸的特殊的家国记忆。年轻的杨苏越老师自告奋勇,草拟了十四个主题模块,并率先制作了抗日首篇作为团队模板。

其次如何用短短的10分钟打动学生的心灵?历史教研组的老师再一次展开热烈的讨论。经验丰富的黄桂兰老师提出,慕课需要讲出与教材内容的区别,不妨抛弃“背景-过程-原因”的传统宏观叙事,用丰满的历史人物为切入点,以微观视角诠释抗日战争。这一思路打开了慕课制作的瓶颈,大家纷纷从各自感兴趣的领域找历史代表人物。最后一起精选来自不同政党、不同阶层、不同国籍的人物,以时间为基本线索,选取历史代表人物在某个瞬间的抉择作为切入点,按照缘起、悲歌、方向、奋起、声援和胜利六个模块进行编排,形成了《抗战的十五个瞬间》慕课主线。

最后如何摆脱单调机械的PPT配音的微课录课模式,呈现吸引学生的大片级观课享受?学校充分利用附中优势,依托上外大的教育资源,借助金慧老师领衔的教育技术团队的力量,引入专业的录课技术,在如何优化脚本语言,怎样设计分镜头等方面给予了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指导。在录制阶段,面对拍摄镜头,虽久经讲台的老师们也难免紧张卡词,一遍遍调整,一次次重拍,在摄制组不厌其烦的鼓励下越来越自信从容。经历此次录课,老师们纷纷感言:原来聚光灯下讲课是如此不易。

2018年1月6日周六,历史组的教师团队在附中图书角大厅里进行最后一次集体镜头取景拍摄。虽寒风冷冽,但镜头中的老师们依然笑容灿烂而温暖,那是对10个月团队合作的感怀,更是对积极参与探索新教学模式的希冀。

学校慕课建设是积极响应2017年教育部提出继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以期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的号召,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改革精神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在校长束定芳老师的指导下专门成立课程发展中心,全力推进适合时代发展需求和附中自身特色发展的课程改革。在校长助理兼课程中心负责人黄桂兰老师的大力推动下,学校各个教研组室积极研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思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希望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环境。日后,学校还将继续推进慕课和网络课程研发工作,即将推出生物学科、小语种等更多体现上外附中办学特色的慕课课程,敬请期待。

学校历史慕课《抗战的15个瞬间》在上海市名校慕课平台正式上线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技术团队和上外附中历史组教师合影

历史教研组教师的录制镜头

校长助理黄桂兰老师录制课程导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