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感言——第二辑
2020-05-16 15:20:27

上外附中让我振翅高飞


/uploads/image/2020/05/16/bc8e62b94dff00929223803e310647ab.jpg

胡诗成

高三3班

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


七年前的5月,我有幸录取了附中3班双语班。我在双语班主修西班牙语。犹记得第一次踏入西语小教室的紧张和兴奋,大家初学西语时苦练大舌音及老师不停地帮我们纠音的情景,老师用大量的音频、视频给我们练耳的历程,课下八卦西语影视的爆笑,作业讲评和考试中的精彩解答,大家你追我赶不相上下的西语成绩,点点滴滴不断进步,经过七年的学习大家都达到了C1水平。令人回味的还有每年我们精心排练的短剧、歌曲,以及外教为我们准备的西班牙美食。还有初三那年在学校安排下,去西班牙游学的经历。我们在当地学校上课、在住家里做饭,一起去参观各种博物馆、教堂,一起去看足球,我们不仅加深了对西班牙文化的了解,也让我们的友谊更加坚固。

双语班的环境是独一无二的,我高中的同桌是学日语的,同寝室两位同学是学德语的。高一准备化学竞赛时,我在看东京大学《有机化学研究生题集》,虽然化学反应式能看懂,但有些描述性的话看不懂,就向我的同桌请教,总能得到完美解答。在两位德语室友三年熏陶下,不知不觉培养出了对德语的语感,所以后来参加斯德哥尔摩青年科学家论坛前能够快速地突击出德语日常简单用语。上外附中提供的这种多语种环境与氛围让人受益终身。

说到住宿,作为上外附中少有的住宿生,晚上我们更多享用到校图书馆、更多机会在回宿舍路上撸猫,看过更多夜色下的上外附中。早起铃声、宿舍卫生整理、晚上宿管老师的时不时查夜,有过心惊、抱怨,但也锻炼了自理能力,留下的都是满满的温暖回忆。

附中的课业并不算繁重,学生有大量自主发展的空间,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尝试不同方向。刚上初中时,我尝试了模联、辩论,虽然没太大兴致深入,但却锻炼了自己在任何场合不发怵、敢讲的能力。初二前对欧洲文化很感兴趣,通过网络资源自学了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在学习过程中归纳总结不同语言的差异及核心点,锻炼了自己的思辨及自学能力。初三开始,我开始痴迷于化学。通过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加上自学,学习了化学竞赛覆盖的大一、大二内容。高一通过英才计划在复旦大学开展科研,还曾参加过复旦大学组织的化学奥赛市队培训,附中的老师们都给予我很大的支持与鼓励,让我能有机会在高中阶段参与大学学习和科研。也正是因为在附中这几年不同领域的摸索,不仅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素养,也让我更加确定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拥有一旦发现真爱就全力以赴的自信和勇气。我们就好比植物园里的各种植物,附中的老师就好比是技艺高超的园丁,爱护每一株植物,为每一株植物浇水施肥,却从不强求大家都长得一样,但一直要求我们向阳茁壮成长。附中的老师也特别理解出国同学们要平衡学校功课,各种出国标化考试以及各种活动过程中的焦虑与辛苦,给我们很大支持。

回望自己过去的七年,好似一只鸟的成长过程,从懵懂无翅、到羽翼渐丰,再到离巢高飞,这其中离不开上外附中的哺育。感触最深的是去年参加斯德哥尔摩青年科学家论坛,我们用英语做学术交流,尝试用英语以外的语言做日常简单交流,体验不同语言间交流的快乐。我说西班牙语、巴西室友说葡萄牙语,刚开始我觉得两门语言并没有网上描述得那么相像,我大概只听懂了30%,一个星期后,我已经能理解70%她说的葡萄牙语。得益于附中室友的熏陶,我跟来自德国的朋友讲德语,他们感觉很惊讶,非常好奇我是怎么学的。论坛上,结交了我之前从未了解过的土耳其、俄罗斯和匈牙利朋友。即便我完全不了解他们的文化,多门外语的学习已经让我见多识广,从而能够以非常开放的心态和他们进行交流。在诺奖系列活动上,聆听了诺奖得主们的精彩英文学术演讲。茶歇时,当我听到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Didier Queloz教授和朋友们用法语聊天时,我因为能够听懂而会心一笑。在Nobel Nightcap上,当教授颇具法国风情地向我和我的舞伴敬酒时,我也向他以同样的方式回敬,世界因彼此尊重、懂得愈加温情而美好。

上外附中培养了我们的眼界与视野,让我们有了远行的能力。世界很精彩,外语与科学为我打开两扇窗,一扇外语的窗,让我看到更多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包容,这个世界很大;一扇科学的窗,让我知道存在未知的、待探索的领域,这个世界很深远。今天,当我再一次看到“自强、至诚、志远”校训时,为自己是上外附中一份子而骄傲。感谢上外附中为我们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学习环境,感恩老师们这些年对我支持与鼓励。就要离开学习了七年的附中,不舍、感恩化为我远行的动力。给自己加油、给我们即将各赴东西的同学加油,更为学弟学妹们加油!




七年附中行

/uploads/image/2020/05/16/511c991d3e1b2aca48b3485d5f1e533b.jpg

朱子毓

高三1班

被耶鲁大学录取


仍记得2013年我刚入附中时的校园开放日,我站在当年优秀毕业生升入名校的宣传栏前,内心充满了无限的羡慕和憧憬,但同时又觉得离自己无比遥远。那时的我未曾意识到,接下来的七年里上外附中将会是引领我走向世界的地方。

“当所学的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上外附中给我带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而非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知识。认真负责的老师和开放自由的氛围相辅相成,让我在学识储备和学术品格上都得到了提升。异于常规模式下的应试教学,上外附中在课程设计上更注重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每节课的课前演讲和课上的自由讨论锻炼了我的交流和表达技巧,种类繁多的选修课和琳琅满目的社团活动也帮助我找到了自己在学术上的兴趣。在体验中探索与成长是上外附中带给我的最大益处之一。

同时上外附中的国际化环境给包括我在内的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与机会。初三暑假参加学校提供的Hotchkiss交流,这次活动帮助我坚定了未来读美本的决心。在代表学校参加MCM, DECA, USAD, MUN比赛的经历中,我不断地磨砺自己,也结实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此外,上外附中聚集着优秀的同学们。他们在才艺、学业、组织活动等方面都各有一技之长。在与他们的七年交往之中,大家互相激励,互相学习,在竞争中不断进步。2019年我去了SUMAC 夏校,曾在那里就读的学长学姐虽然已经毕业,但学生圈子内依然流传着他们的各种传说。他们的出色表现,让我时时感受着作为一个附中人的自豪和骄傲。无论校内还是校外,上外附中提供的广阔平台让我受益匪浅。

附中带给我的影响不仅仅只会停留在过去这七年。我坚信附中给我带来的“服务祖国发展,服务人类进步”的理念会在我未来的道路上时时刻刻指引着我,帮助我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温暖附中,感恩七年

/uploads/image/2020/05/16/2d99e11fc5047f9a323a00e99ca37d53.jpg

毛映苏

高三1班

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


记得高三上学期的一天中午,我从食堂走回三号楼,忽然发现阳光下的教学楼显得那么熟悉而陌生。回顾在附中的七年,我想应该正像近半年前那个平常的午后一样温暖而自然。

附中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位位附中人。附中的老师们大多令我惊叹地认真负责,面对长长的提问队伍诲人不倦。但他们并不只是机械地传授知识点。有的老师打印补充阅读与课文对照,有的老师讲起公式定理充满发自内心的热情,有的老师给出的新思路使人豁然开朗。能够遇到真正“传道受业解惑”的附中老师们,我常感到庆幸。同样不能不提的是附中的同学们。从中预时向班级同学学习整理笔记,到高中时在社团里参与活动组织,我不知从附中的各路大神处学到了多少。是这样的附中人一直给我前进的目标,激励我努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附中对我更深远的影响,是兼容并包的精神。它既不只是五花八门的社团活动,虽然走廊上贴满的海报确实让我目不暇接;它也不只是丰富的语种学习交流,虽然小二外的机会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更不只是保送、高考、出国的三条道路,虽然我的确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个性和价值观的多元。对我而言,附中的兼容并包更多的是一种整体的格调,各式大佬和各种生活方式的同样不懈努力使我跳出了“理科生/文科生”的死板定义,学会了尊重他人和自己的选择,并不断在舒适圈外挑战自己。

正如我印象中洒在校园里的午后阳光一样,附中也是潜移默化的,在浑然不觉中成为了我难以割裂的一部分。或许在离开附中后的某一天,我也会突然以熟悉而陌生的角度审视我心中的附中,指出某处也是那七年留下的印记,并再一次深深地感谢附中。



栽培梦的土壤

/uploads/image/2020/05/16/22fbf99087ce82dc8105b886a25e143b.jpg

韩思轩

高三2班

被达特茅斯学院录取


在上外附中的七年,是我人生最幸福的七年。相比童年的天真无忧,我学会了知识和做人;相比未来的生活,想必这七年也是安稳而轻松的。诚然,作为一个出国党,和外校的朋友交流时,我的确有羡慕过国际学校的机遇。但简单的来说,我无法想象在任何一个其他学校度过这七年。

上外附中给我的第一个礼物就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外语的小班教学和课前演讲让我大胆发言、不怕犯错。我们的作业不是刷成吨的试卷,而多是小组演讲,写自定义选题的报告。从入学开始,上外附中努力将我们培养成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而不是考试机器。这无疑对于出国留学是有极大帮助的。七年一贯制的体系让我看到一届届追梦的学长学姐迈入世界名校,拥抱他们伟大的前程。他们的故事让我十分崇拜,在我心里也种下了宏伟的梦。

第二个礼物是良师和益友。夏至未至,和朋友一圈一圈地绕着操场走,应该是许多上外人的共同美好回忆。七年的挚友了,互相知根知底,掏心掏肺——这样的友谊实属难得。同样,每个上外人的心中都会有至少一个真正敬仰、喜爱和感恩的老师,每年也都有毕业生回校看望当年的老师。上外附中的同学之间是一种强烈的合作和竞争,让我在安定中追求卓越。即使在申请季最艰难的时刻,我也有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陪伴,我也热爱着我的生活。

最后一个最重要的礼物就是青春。初中的我爱上的是上外附中的四层食堂,我试吃过食堂的每一个菜。高中的我在国文周的决赛现场一举夺冠,我在社展上迎接一张张稚嫩的脸,听他们奶声奶气地叫着我“学姐”。他们不就是当时的我吗?在上外附中,青春和前程不是二选一的关系。

作为一个17岁的学生,我由衷地感谢上外附中给我留下的这段炽热而自由的青春。如今,我即将步入国外的大学,我对将来要面对的陌生和未知感到惴惴不安。但上外附中的七年使我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所以我也坚信,上外附中的七年也为我的未来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让我能够战胜一切难题。



附中的多元之旅

/uploads/image/2020/05/16/5e23c29fb1d4187385574ca85b6911ca.jpg

许子欣

高三3班

被康奈尔大学录取


上外附中的七年时间是我成长中极其重要的一段旅程。上外附中对我们每个附中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好似一个摇篮,见证了我们每个人从懵懂少年成长到可以独挡一面的青年。附中多元的环境和严谨的学术氛围让我不断成长,造就了今天的我。

上外附中的老师们拥有丰富的经验与开阔的思维,为我打开了一道道知识的大门。尤其是英语方面,活跃的课堂气氛,多种形式的讨论及每日演讲等,鼓励同学们踊跃表现自己,多说多用,让英语真正成为我们的“第二”语言,多元的课堂体验也造就了我今天坚实的语言基础。老师们孜孜不倦地传授给我们知识,耐心地解答我们每一个问题,无论是学科上的,还是人生道路上的。在附中大家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不管是保送、出国还是高考,学校和老师们都给予我们充分的支持与帮助。在我申请学校的过程中,老师们给与我悉心的指导并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建议,为我的申请道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没有老师们的悉心培育,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上外附中最特别的一点就是给我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学校中多姿多彩的社团,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促使我不断成长。学校对于各种社团和活动的积极支持,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各种活动百花齐放,活力渗透在每一处。每一位同学都能在附中的几十个社团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发掘自己的兴趣。而在参与到这些活动之时,我也变得更加包容与开阔,并且发现了属于我的特点。模联社团锻炼了我社交与公共演讲的能力,USAD比赛丰富了我的课外知识,技物所的活动加强了我自主研究的能力,团学联活动锻炼了我的组织与沟通能力……这些活动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让我有机会和国内外的同学交流、同场竞技,开拓了我的国际化视野、丰富了我的生活,给予了我在附中独一无二的缤纷体验。

每一位附中人都是出色的,独特的。这里聚集着各式各样有趣的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并且为之奋斗。正是这种友爱向上,互相学习的氛围让我不断地进步。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些年积累下的深厚情谊。附中的老师和同学们,造就了最温暖,真实的上外附中。

附中这七年每一刻都是珍贵、有意义的。感谢附中让我度过了一段最快乐的时光,也让我变得更加优秀。




附中生活感想

/uploads/image/2020/05/16/d6e202c9d74e81769ac7c6efca37cca7.jpg

郭芷祺

高三2班

被史密斯学院录取


紧张的高三生活告一段落,在开启新的人生篇章之前,我终于有时间好好回顾我在附中度过的七年时光,审视自身的成长,总结经验,以便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七年之前,当我埋头于奥数竞赛题、文化常识和英语口头作文的时候,我对“上外附中”的想象是资深的老师、优秀的同学,是考上世界名校的学姐学长们,是别人口中的“神仙学校”。但那时的我,还不了解附中真正意味着什么,而如今,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附中生活意味着思考与表达。很多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就告诉我们,公共演讲能力是每个附中学生必备的素养。语文的课前演讲,英语的duty report,还有地理、科学课小组合作的presentation,构成了附中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也不止一次在周日的晚上,对着空白的语文随笔本发呆。写下这些字句的时候,我手边还放着历史课小论文的提纲。这些“麻烦的作业”逼迫着我去思考,去表达。它们促使我观察生活,广泛阅读,提出疑问,直到思考与表达成为了我的习惯。当我观察一个现象的时候,我会去提问为什么,当我试图寻找答案的时候,我会把我的思路和探索的过程写下来,我会表达,与他人交流,倾听他人的反馈。思考与表达帮助我获得与掌握更多、更鲜活的知识,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并与他人产生联系。

思考与表达不是孤立的活动,附中鼓励志趣相投的人们聚在一起,相互影响。刚升入高中的时候,我走出教室,就看见走廊上贴满了社团招新的海报,我被好奇心驱使着,阅读每个社团的介绍,为了心仪的社团之间面试时间相互冲突而犯难。那几天,选择什么样的社团,是同学们讨论的话题,班主任也鼓励我们投身于社团活动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带给我影响最大的社团是心理社,高一还是新社员的我,就和大家一起忙碌着准备国文节的社展,我们围坐在一起讨论活动的方案,试图在体现出社团特点的同时,又不失趣味。我还记得在心理健康月的时候,我带着紧张又期待的心情报名国旗下的演讲和午会课,反复地推敲演讲稿。我还记得我和其他社员一起布置社展的场地,把各种材料摆放在相应的位置,活动结束后又匆忙地全部收进一两个袋子里,堆放在教室某个角落,因为下午第一节课的铃声已经响了两遍。我还记得我从活动的参与者,变成了组织者、带领者,招新时坐到了面试官的位置。我遇见了耐心指导我的老师,和互相帮助的社员们,在与他们的交流讨论中,我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兴趣,挑战自己,并且找到了一个让我有归属感的群体。附中的各项活动给了我一个机会,去锻炼在课堂内无法学到的技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从群体中获取力量。

附中生活意味着有规划的努力。附中学子有着充实的课外活动,但同时,也有繁重的课业压力。所幸,附中在对我提出高要求的同时,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老师们乐于为我答疑解惑,以不同的方式让我更好地理解一个问题,教会我举一反三,指导我课后自行思考。虽然同学们的目标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在朝梦想努力着,我不止一次受到身边同学的帮助和激励,从与他们的交流中获得启发。七年的附中生活让我学会了分清主次,设立明确的目标,做好规划,及时总结经验,调整状态。这些能力使我在规划出国申请的时候,能够兼顾校内学习、校外活动、标化考试以及文书,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使我能够学有所得。

我感谢附中的老师、同学,感谢每一位附中人,让我的附中生活是充实的,甚至有些令我应接不暇,似乎没有一个词、一句话能概括附中生活的全貌。七年之前,我带着迷茫与期待踏入了附中的校园,在这七年中,我不断提问,不断探索,不断收获。如今,我依然带着些许迷茫与期待拥抱大学生活,但是,未知的未来并没有那么令人不安,因为附中教会了我进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