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清华大学 贺元恺:距离高考两个月,你能做什么
2020-09-01 10:31:19


距离高考两个月,你能做什么


003.jpg

我是拿着达尔文的母校——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生物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准备高考的。由于疫情影响,英国的考试取消,担心录取通知书直接作废(其实最后还是兑现了),无奈只能临时准备高考。正式决定参加高考时已经是5月初了。好在之前考过地理等级考和一月份德语考试,所以真正需要准备的只有4门课,但也是非常紧张了。如果有人问我是如何在这么紧张的时间内准备高考,还考进了清华大学,答案只有两个字:

意志。

如果用五个字来说,那就是“钢铁的意志”。

这种意志具体表现为“吾日三省吾身”——一天之内设三个时间节点,不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就不允许自己用餐、就寝。正是凭着这种意志,在决定高考之前我在两个月之内(2月底-5月初)啃掉了共3000多页和117小时视频课的大学教材。到了准备高考期间,也是这种意志支撑起了我每天05:45起床,完成6-7套模拟题(从2017年开始的各区一二模考)并且坚持1小时体育锻炼的高强度日程(精神会很痛苦,请量力而行) 

在准备高考之初,最大的困难其实是心态。在手握剑桥大学录取的情况下,又要从头开始,总有些不甘心,何况这么晚开始准备高考,相比同等条件的其他考生已经远远落后,能考上什么大学完全就是个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用工作塞满生活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手段,这样就不会去花更多的时间去多想,否则会越想越灰心。同时,这种情况下能够得到同伴的支持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我最好的兄弟也遇到了和我差不多的情况,在已经被世界前15的海外高校录取的情况下临时决定参加高考。在互相鼓励中,两个人都获得了无穷的动力(最终我们分别被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录取)

 另外一个巨大的挑战是新的招生政策。强基计划是2020年新推出的招生政策,虽然只有基础科学而不包括热门的计算机和金融等专业,对本就志愿投身科学事业的我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在决定参加高考时报名的时间已经很紧张,甚至错过了部分高校的初审初评,在只能报名一所高校的情况下,已经很难再作细致的比较了(这再次提醒我们要在专注备考的同时,关注政策动向在进行多次模拟并确认自己的水平大概能够入围后续的自主招生环节之后,我勇敢地报名了清华大学。 

第三个挑战是考前最后的调整。这一部分实际上因人而异。有些人或许适合在最后一周加强数学练习,避免计算错误,而我个人更倾向于在临考前最后一周逐渐减量,考前三天没有碰任何学习内容,甚至在7月5日离高考只有两天的时候还约同学出去打羽毛球。这种放松的态度帮助我最终拿到了607分的高分。 

高考之后就是充满未知的强基计划校测环节。笔试环节很难,由于我没有特别准备过奥赛,基本上只有压线入围面试的水平,但在及时调整心态之后,我在面试中发挥了应有的水平,并成功实现了逆袭,最终有幸凭借面试的优异成绩进入清华大学生物化学专业。面试中着重地考察了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也注重考生的批判思维和质疑权威的勇气。这种综合素质是只有长久熏陶在鼓励学术独立、思想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来的。 

从5月初着手准备高考,到7月初高考,再到8月初正式被清华大学录取,这当中无疑需要我个人钢铁的意志,也离不开同学、老师和家庭提供的支持、政策方面的指导、学业上针对性的辅导和更多精神上的鼓励。我尤其要感谢与我一路同行的挚友曹源同学、在学习上和精神上都给予我莫大支持的班主任、提供诸多协助也不时给予鼓励的校领导、最后阶段提供许多针对性建议的各位任课老师以及我以之为榜样(在两年前同样花两个月考进清华大学)并在招生过程中给予我许多实用建议的两位学长。在说这句谢谢的同时,也希望后来者能够再接再厉,我在美丽的清华园里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