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个体 建立纽带 联结过去 点亮未来 ——记上外附中2022国际文化节闭幕式
2023-02-12 00:24:22

2022年12月2日下午,上外附中第36届国际文化节闭幕式在艺术中心顺利举行。上海市民办尚外外国语小学、betway官网开户-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宝山双语学校的多位校领导和师生代表莅临闭幕式现场。上外附中党委书记李仁东、校长杜越华、副校长杭虹利、党委副书记林炯、副校长岳岚出席本次闭幕式。

001.jpg

参加闭幕式的校领导和嘉宾

杜越华校长致闭幕辞。英、德、法、俄、日、西、意、葡、阿、希伯来十个语种的学生进行现场翻译

002.jpg

杜越华校长致闭幕辞

003.jpg

小翻译(从左到右):柳舒文(英)魏奕博(德)史哲闻(法)潘奕君(俄)何睿扬(日)丁鼎钟(西)张智杰(意)翟梓臻(葡)张龙萱(阿)常超容(希)

004.jpg

闭幕式主持人(从右到左):张皓清(高一)李若宁(高二)张笑尘(初一)钟似涵(中预)


杜校长对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和师生代表们表示热烈欢迎。他代表学校衷心感谢为本届国际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挥洒辛勤汗水的师生员工、家长和社会人士。

本次国际文化节恰逢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杜校长勉励附中人永葆锐意进取的雄心壮志,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祖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的工程中去,无愧于钱其琛前副总理对我校作为“培养外语外交人才的摇篮”这一高度评价,不辜负杨洁篪校友对我校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殷切期盼。

杜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同学们通过国际文化节的各项活动提升了外语表达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在多元思想与文化的碰撞中对中国文化价值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同。而曾经活跃在国际文化节舞台上的附中学子,如今已在政治、经济等各领域的国际大舞台上大放异彩,他们的成长轨迹是对附中国际文化节育人价值最有力的肯定。他欣喜地发现,附中的国际文化节已与这所学校融为一体,已渗透到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并成为附中学子的重要身份标识。作为教育部直属外国语学校,附中人应深感这一身份所代表的责任,更要坚守并传承附中外语学习氛围和人文底蕴的无形财富。

近年来,上外附中在复合外语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更强调“文理兼重,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着力于理科基础学科人才的发掘,致力于外语科创双突出的多语种科创人才培养。今年正值附中第一届多语种科创班成功创办。杜校长希望这些新生力量能为未来的国际文化节注入更多的多语科创元素,为其带来新的活力与发展,使其成为全面展示附中学子素养的综合性平台。

005.jpg

闭幕式文艺汇演由一首电子双排键经典作品5,000 Watt Power开场,动感的音乐与炫目的舞台灯光相互配合点燃了现场。携手双排键,Vocal社的同学们演唱了英语歌曲Survivor,完美地诠释了自信与合作之美的主题。

同学们带来的歌曲串烧凸显了我校多语种的办学特色。由法语、俄语、德语、希伯来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语言汇成的音乐承载了世界各地的独特文化。日语俳句诗朗诵《时空中的相遇浪漫而细腻,传递了跨越时空的对生命与世界的哲思。英语演讲比赛冠军,高一5班周乐扬同学以“建构”为题,阐述了建构的主题与内涵

舞蹈Take Me Down中同学们热情的演绎,配上欢快的节奏和炫目的灯光,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初二4班带来合唱Celestial,歌曲名原意为天空。同学们如夜空中的星星,点点汇聚成海,伴随着悠扬的吉他声,带给观众们沉浸式的体验。

006.jpg

今年是第二届国际文化节电影节,本届微电影优秀作品由高二3班带来,他们围绕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展开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国际部的同学们则化身世界名画中的人物,《蒙娜丽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芭蕾舞者》、《簪花仕女图》描绘的人物透过画框来到了我们面前,观众们仿佛穿越了历史,领略了一场文化盛宴。歌曲You Will Be Found是著名音乐剧《致埃文·汉森》中的经典选段,讲述了人们对于情感共鸣的渴望,建构起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全明星辩论赛中八位辩手以睿智的思考展现了附中学子的英语实力和批判性思维。Vocal社的同学带来歌曲This is Me,整齐有力的动作、激情饱满的声音无疑是一场美学享受。高一2班的合唱Moon Halo与MYLO舞蹈社的歌舞《奔跑的青春》压轴登场,清澈的声音、跃动的舞蹈,为国际文化节闭幕式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国际文化节自创设至今已有36年的历史,它是附中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学校综合活动课程的延伸与升华。在为期两周的国际文化节中,同学们在名家讲坛中体会“建构”的内涵,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展现学生风采。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附中学子将铭记“自强、至诚、志远”的校训,秉持“尊重、对话、合作”的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供稿 | 黄晓云 陈筱萱

审稿 | 课程发展中心

摄影 | 李杨

编辑 | 王静

编审 | 新闻编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