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梦开始的地方”——首次校友日活动顺利举行
2023-05-25 15:41:40

和煦的微风推开附中的校门,缓缓勾勒出时光长廊的入口,光阴回溯,记忆重叠。4月28日上外附中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重回梦开始的地方”首次校友日活动乘着明媚春景如约而至。校长杜越华、校友会老师及学生志愿者热情地接待了返校的校友。

001.jpg


在六十周年校庆之际,学校推出每月一次的校友日活动,以届为批次,邀请一代代学子续写和附中的故事。作为首次返校日,1963年建校后首批入校的“老三届”率先翻开了回忆的画卷,踏入校园寻觅当年点燃内心的热情。由在校师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精心组织了本次返校之旅,通过各种活动呈现出附中绚丽的色彩和光影。

002.jpg


九点左右,校友纷至沓来,陆陆续续签到入校。不论是精致的藤椅、开阔的操场抑或是崭新的花园、笼罩着书香的阅览室,都引来了校友长久的驻足和追忆。大家打开话匣子,向同学们分享着附中学习的往事,旧时的一帧帧美好浮现于眼前十点,大家在一号楼正门大厅集合,用相机定格重聚时刻的温馨。随后,杜越华校长为校友们佩戴新校徽。

003.jpg


下午一点,校友们随“小导游”参观校内特色活动与展览。恰逢附中首届科技节,校园各处理科活动正在师生的热情中盛放绚烂的焰火。校友们饶有兴致地加入物理原理创新挑战赛的讨论,津津有味地听着同学介绍共振仪、透明玻璃等原理……相隔几十岁的附中人,在此时因校园而彼此相知,因知识而思维相融。

004.jpg


人像、水墨、风景画,艺术风格中西合璧的校友书画展寄托了一代代附中人的精神信念。大家追念记忆中的摄影作画经历,从光线处理,至构图设计,一幅幅画面因交流而变得鲜活而生动。从小操场到小花园,校园内景已日新月异,三十三亩地的面积未变,更精巧的设计令附中校园摇曳生辉。而校友们印象中的宿舍、食堂和教学楼……那些记载着青葱岁月的场景始终葆有那时的芬芳。

005.jpg


茶香弥漫在阅览室,与书卷墨香染成一片,悄悄沁入每个人的心脾。三点半左右,杜校长与校友们“围炉煮茶”,阔谈上外附中的发展与规划。三号楼、地下操场、艺术中心的翻新,校史馆的兴建,教学设备的更新,均得益于克服困难而成立的上外附中教育发展基金会。开创“语言+理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增设多语种科创实验班、重视理科竞赛和科研创新的发展,是附中近年来的战略目标。


006.jpg


同一片校园,同一份信仰,在两个时代奏响,缔造出跨越时空的精神联结。我们心无旁骛地逐梦前行,从语言到理科、从中国到世界,奋斗的光束凝聚于附中,它屹立于时代,在光阴的长河中焠练出满载附中魂的辉煌。

007.jpg


交织着惦记、牵挂与美好,首次“重回梦开始的地方”校友日活动圆满落幕。希望将有更多的校友重回“梦开始的地方”,上演更多校友与母校的故事。



学生感言




看着老三届的校友们在午休时像孩童般肆意欢笑、侃侃而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被他们对学校对同学的深厚感情所深深触动。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不忘当下的师生情,发奋学习,砥砺前行,追光逐梦,做好新时代的新青年。


——初三1班 章逸枫


返校日当天,我陪着爷爷奶奶级别的校友们重新走进学校,感觉是透过他们的眼睛再次欣赏美丽的校园。特别开心的是,我聆听了老校友分享他们当年作为学生时经历的趣事逸闻,也帮助我对已有60年历史的母校加深了认识,增强了自豪感。送别老学长和学姐们时,我心里不禁暗自想象,等我老的时候一定要回来参加母校100周年的庆典,给学弟学妹们分享在上外附中经历的点点滴滴……

——初三3班 傅钰雯


作为校友日志愿者,我倍感荣幸。本次参加的校友皆为我校“老三届”毕业生,均已年过花甲。于是,无时刻地关心校友的身体状况成为了重中之重。此外,我在与校友们的交谈中了解到许多学校的过往以及他们的人生阅历,从中受益匪浅。这次宝贵的经历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我校学生,我们应传承并发扬学校一贯秉持的理念,不负校友厚望

——初三4班 陈昭聿


在与校友进行的风趣幽默的谈话间,我了解到了我校的历史和以往校园布局,并从他们口中得到了“一手史料”,拓宽了我的视野。同时,我很高兴能为他们介绍学校的课程、活动和节日。我惊叹于老校友的二外水平,在谈笑声中了解了他们成长年代的种种艰辛,如需要克服物质条件匮乏,没有足够教学资源等。的来说,校友日的接待工作对我来说是一次学习与成长。

 ——初二1班 周子隽


外交官、外贸公司董事长、大学教授……一位位令人“仰望”的行业杰出者们,因附中校友的身份与我们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与我们谈起学校的变化之大,回忆以前在课堂上的嬉笑时光,感慨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时俱进……我不禁对母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科创遇到外语,将会擦出怎的火花?我们这届高三学生即将踏上人生新征程,希望学弟学妹们也能探索自我、大有作为!

——高三4班 钟佳翎



供稿 | 谢若涵 董思成(高三)

审稿 | 校庆工作办公室

摄影 | 李杨

责编 | 丁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