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 上海“神仙学校”的新时代育才之道:会做研究,也会表达
2023-12-05 16:45:11 作者 / 人民日报 来源 / 人民日报

betway官网开户-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一所有60年办学历史、曾以“培养外语外交人才的摇篮”出名的中学名校,近期正频频出现在各类科创大赛的获奖榜单中。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尝试回答“钱学森之问”时,他们的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一个中学生,既可以学习多语种,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做课题研究。

增设“多语种科创人才班”

上外附中被戏称为“神仙学校”,因为它是初中4年、高中3年的七年一贯制学校,学生没有中考压力,通过校内直升考即可就读本校高中部,除熟练掌握英语外,他们还会流利使用二外、三外,高中毕业升入国内985高校、世界前50国外高校比例居于高位。不止一位英美教师评价这里的学生英语接近母语水平,在其他学科领域也有深度的思考和独立的见解。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急需外语外交人才,周总理牵头成立七所外国语学校,其中就包括上外附中;如今进入新时代,国家处在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我们需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外附中校长杜越华说,学校的使命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有七年长程培养的学制优势,有一群聪明好学的学生,培养‘多语种科创人才’自然成为新时期学校特色发展的目标。”

在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下,近年上外附中的小升初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从最初的120人增加至2023年的240人。其中,最大的变化就在于增设“多语种科创人才班”。

“我们要思考如何搭建平台,不遗余力地引导、保护、激发和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志趣领域、不同潜质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杜越华说,即使是一名立志要到阿拉伯国家做外交官的阿拉伯语专业学生,从国家需求的角度出发,也需要在科技领域有一定的识别、鉴赏能力。

让中学生与科学家“亲密接触”

上外附中探索出了一条让中学生与科学家“亲密接触”的实践路径。

面向全体学生,由学校教师自行开设机器人课程、C++编程、人工智能等科技类课程,学生在中预进校时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课。在课程学习中比较优秀的学生,会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学校开展竞赛期集训。一轮轮训练和比赛下来,初三和高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国内外相关赛事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此外,学校在初三第二学期开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邀请专家为学生开设关于研究选题、课题研究、调查报告撰写等内容的专题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确定课题,分小组开展为期两周走出校园的社会调查活动,随后撰写调查报告并在班级、年级进行交流和答辩。

升入高中,每名上外附中学生都要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创等领域选择加入至少一个研究型学习社团,比如电脑社、机器人社、USAD、商业赛智、JA社会创新和理科工作室等。社团和工作室配有不同学科的教师,同时也外聘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或者家长作为指导教师,以参加国内外的创新项目竞赛为驱动,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社会责任等。

通过学校各类课程、实践活动项目遴选出来的科创苗子,还可以跟着上海各大科研院所的专家一起做课题、做实验。学校先后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天文台、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合作共建。一批热爱科创的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期到科研院所与专家团队一起讨论课题、做实验,了解前沿知识,并尝试进行创新性研究。

培养“既会做研究又会表达”的学生

上外附中2020届毕业生胡诗成通过“英才计划”选拔,成为了复旦大学化学系与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博导郑耿峰的课题组成员。

高一暑假,她在郑教授指导下将电催化二氧化碳作为研究课题,在暑假结束后制作出30多页的课题汇报PPT材料。“我是按照研究生学术汇报规范对她提出的要求,没想到她竟然完成了!”郑耿峰教授后来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补充新的实验表征、对比数据等,胡诗成都一一完成。

“导师教会我如何像一个化学家一样思考。”胡诗成后来摘得第70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能源化学学科一等奖及学科最佳奖,还获得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年科学研讨会奖,并受邀现场观摩2019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她告诉记者,参加ISEF时,她依靠自己的西班牙语特长与各国参赛学生打成一片,互相帮助。但在展板展示阶段,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展板相比其他人的展板“难看”“一点不吸引人”。于是,她再次利用自己的外语特长,跑到路上“请评委”,并努力向评委们展示该项目的可拓展方向。“这些全都没有在展板上呈现,全靠我自己张口说,”胡诗成告诉记者,“我们学校的学生最不怕的就是开口说话,我们英语课、小语种课都有锻炼学生上台演讲,几年讲下来早就习惯了。”

在杜越华看来,外国语中学培养的科创人才,“既要会做研究也要会表达,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少年的创新力。”


点击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