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在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中取得佳绩
2023-12-19 15:32:20

第36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由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承办。自今年九月起,经过校级初赛、区级复赛和市级决赛的层层筛选,大赛于近日落下帷幕。我校8位同学最终脱颖而出,斩获佳绩。



获奖名单

一等奖

高三5班 夏印荷

二等奖

高一2班 夏  天  高二2班 施宇馨

高二1班 姚天悦  高三6班 陈宣妤

高三7班 魏奕博

三等奖

高一4班 田兆朗 高一5班 诸琪悦

001.jpg

获奖学生合照




获奖同学感言

002.jpg

非常荣幸能获得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高三组别的一等奖。感谢语文老师在议论文写作方面给予我的悉心指导,与附中提供的多元自由的发展平台。海德格尔写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定的阅读量积累在为我发展出写作爱好埋下伏笔之前,已经为我价值探索的旅途增添了美学的意味。于写作的过程中,我被牵引向有关生命意义的思索,而其中必要的、有关圣贤伟人思想体系的观照与应用,开拓了我的思维广度,更令我的内心充盈愉悦与自由。文字创作实为桥梁,其所通向的对于生存境地的探寻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将面对的课题。望我们皆能触摸文明的厚度,如戏剧演员一般扩展生命的可能性,像征服者一样击退命运开疆拓土,如梭罗所言那般乘着波浪,在每一个当下找到属于自我的永恒。

高三5班 夏印荷


003.jpg

在老师们的悉心的指导下,十分荣幸能在此次作文比赛中获奖。我以为,好文章不在于言语瑰丽,而在于通顺流畅。过分追求文字繁饰,譬喻新奇,则文章难免流于形式,如五色之禽,毛妄生也。好文章不在于高深莫测,而在于立意深远,无需将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填入字里行间,只需保证文意明确,思想清晰,如春夜细雨,随风潜入,润物无声。于我,写作是一种享受,一种表达,能阅读和理解自我,表达想法和感受,分享见解和体验,是内心世界的出口。写作还是一种思考,一种创造,每一次的写作都是对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探索。不断尝试新文体,让我充满乐趣和挑战。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积累,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呼吸,发现静心之美,不厌细流方可万水汇集。“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定当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高一2班 夏天

004.jpg


“无数的人们和无穷的远方,都和我有关。”


这个赛场上遇到的命题,恰是我一直以来写作的动力。于我而言,作文是向外求索与向内探寻共存的美好过程。无论是对社会现象的阐释,抑或是做出价值层面的呼吁,背后终将折射出我之独特思考。


思绪迸发,昭然向世界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文字具有的张力,在笔尖徘徊之际无限放大。而立于时代洪流之中的深刻思考,离不开孜孜不倦的辩驳、审视与批判。然而,狭隘的思想不足以留下长久的回响,自我之局限亦会桎梏无限的可能。


每一次与老师的探讨、每一次理解过后的恍然大悟、每一次书页翻动之间的低语……这些温暖的感悟瞬间是思维跃迁的见证。在来回思索而不得其解的暗夜里,鼓舞着我畅然启航,且行且歌。

高二1班 姚天悦


005.jpg

非常荣幸在本次比赛里获得奖项,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望我的写作学习历程,记忆里语文课堂的学习和长期的阅读总给我峰回路转的感动。我常常深入佳作的骨架和肌理,以求一切写作要义的显灵。这一过程是艰苦的企盼,亦是美丽的眩晕,在长期的循环往复里我拨开文字的浮光掠影,获得了一种思考力、洞察力。


写作对我意义之重大,在于写作既是我向外表达的途径,更是我向内求索的媒介。我在观点的层层论证里反复确认内心思考的最细致处;在由构思落到笔头的过程里更清晰地发现保持着感知力的自己。对我而言,写作的要义是多思考、多感悟:多思考时代的迷局,多感悟自我的存在,议论文之美就在于流动的思维的锤炼之中。很幸运在每次落笔成文时我总有酣畅淋漓之感,写作的磨砺与美妙,我至少业已有所品尝了。

高三6班 陈宣妤


006.jpg

本学期,我参加了第36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经过两轮比赛最终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一切都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宝贵参赛机会和语文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悉心指导。写作是我一直以来的兴趣爱好,我坚信,只有通过长期的阅读积累,融会贯通,才能够挖掘自己个性化的写作风格,表达自己对于种种议题的思考,写出一篇佳作。在此意义上,我觉得上外附中弥漫着浓厚的书香氛围,不少同学都以书为伴,在阅读中体悟人间百态,在写作中阐发所虑所得;在附中的六年学习生活中,我常有机会和同学好友们交流彼此的阅读收获和思考感悟,在互相学习中增进自己的见识,这都为本次获奖埋下了种子。最后,我衷心希望自己能在未来继续读书不倦,笔耕不辍;大家也都能在阅读和写作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

高三7班 魏奕博

在心为志,落笔为文。上外附中学子于作文中扬文思之轻帆,察时代之变迁,书胸中之宏图。


供稿 | 语文教研组

摄影 | 李杨

责编 | 王静

编审 | 沈耘